朱天国 摄影:黄盛
他患有小儿麻痹症,导致左腿残疾,走路一瘸一拐,只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儿。他面对困难从不轻言退却,用勤劳的双手谱写出一首身残志坚的生命赞歌,他就是合川区钓鱼城街道渠口村脱贫户朱天国。
6月19日,当记者见到朱天国时,他正在坡上放牛。一手拿着木条,一手牵着牛绳,虽然行动不便,但朱天国的眼神里却始终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。
朱天国牵着牛儿前往下一个草场觅食 摄影:黄盛
1971年,朱天国出生在钓鱼城街道渠口村一个普通农户家里,8岁时,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。为了给他治病,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。可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,加之没有及时治疗,导致病情恶化,肌体萎缩,朱天国落下了终身残疾。
身体的残缺并没有阻碍朱天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时间来到1992年,21岁的朱天国克服身体上的困难,毅然选择了外出打工。他先后去到广东、福建等地,干过制鞋厂工人,也去到五金厂当过搬运工。1994年,勤劳朴实的朱天国赢得了邻村女子刘昌菊的芳心,组建了自己的家庭。1995年,他们的女儿降生,女儿的到来为这个小家庭带来欢乐的同时,也给朱天国身上添了几份责任。
随着女儿的长大,家里开销逐渐增大,朱天国每天都更加忙碌,由于没有一技之长,身体又有残疾,他只能干一些简单的事情。他当过收荒匠、开过小卖铺,虽然生活清苦,但好在有家人的陪伴,小日子还勉强过得下去。1996年,在家人的帮助下,朱天国干起了买卖牛的生意,也就是从那时起,朱天国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2014年,朱天国被渠口村申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是继续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创美好生活,还是靠政府的救济,过着让人接济的生活?素来好强的朱天国毅然选择了前者。
朱天国与他饲养的牛儿 摄影:黄盛
朱天国所在的渠口村7组,群山环抱、山林茂密,给水牛养殖提供了天然的绝佳场所。朱天国以前也养过牛,对于养牛并不陌生。同时,养牛不需要花费过重体力,正好符合朱天国的现状。“了解情况后,我们鼓励朱天国发展养牛业,这样他既能胜任,也能实现脱贫。”街道驻村扶贫干部说。
说干就干,朱天国开始尝试买回两头牛崽儿,开始了他的艰辛养牛路。“我采用放养模式进行喂养。”朱天国介绍说。每天天不亮,朱天国就去到山坳里去查看牛儿的觅食情况,一处的草吃完了,就换到别处,有时一天要辗转几个地方,体力消耗极大。同时,养牛也是一项技术活,为了提高自己的养殖技术,朱天国没事就到附近的养牛户家里“取经”,还请村里的工作人员帮他从网上下载相关养殖资料进行学习。几年下来,朱天国掌握了养牛的多项技术,从饲料配比、常见病的预防再到接生、防疫,他都能驾轻就熟。
朱天国与他饲养的牛儿 摄影:黄盛
2019年,在村里帮助下,朱天国申请无息贷款3万元,用于扩大养殖规模。当年,朱天国饲养的6头水牛顺利出栏,实现收入2万多元。如今,朱天国年初购买的6头水牛正茁壮成长,除了养牛,家里还种有水稻、玉米等农作物,妻子也在附近打起了临工,女儿也有了工作,幸福美好的生活正向朱天国一家人走来。
面对未来,朱天国语气坚定地说:“美好生活要靠自己创造。现在政策这么好,他坚信,只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,撸起袖子加油干,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