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文化旅游 > 巴渝文化 > 正文

合川非遗风采 | 合州坐歌堂:传唱千年的婚嫁祝福

发布日期:2024-03-20 09:49

“风吹荷花遍地香,小妹出来坐中央,姊妹要我起歌堂,开言声声送姑娘……”一张方桌,几条长凳,许多瓜果,无数亲友围坐一起,用歌声为即将出嫁的女性送上诚挚祝福。

如此趣味十足的女方“单身派对”也被称为“坐歌堂”,已有上千年的历史。如今,在合川三庙镇戴花村,仍有不少女性在婚礼前夜会举行“坐歌堂”。随着夜幕降临,前来参加活动的亲朋好友,纷纷用清亮的歌声为新人送去祝福,祝愿欢乐的笑容常伴其未来生活。



女子出嫁前举行“坐歌堂”



传唱千年 歌声悦耳送去祝福


“坐歌堂”历史源远流长,可以追溯到宋代周去非撰写的《岭外代答》,其中记载:“岭南嫁女之夕,新人盛饰庙坐,女伴亦盛饰类辅之,叠相歌和,含情凄惋,各致殷勤,名曰送老,言将别,年少之伴,道之皆老”。

明末清初,大批“湖广”移民进入四川,其风俗习惯也一同带入。随着移民与当地人的来往不断深入,一套包括完整程序的婚嫁礼俗“坐歌堂”也逐步形成,据三庙当地老人讲述,传统的坐歌堂仪式大致有四个步骤,分别为“迎灯”“起歌堂”“歌堂赛歌”“撤歌堂·送灯”,每个阶段都有内容各不相同的歌曲相映衬。

“迎灯”环节,迎灯姐(新人的闺蜜)手拿着烛灯把新人从闺房迎进堂屋,新人盖着盖头坐在歌堂上方,闺蜜们围坐两旁。此时,一般唱的是《新姐出绣阁》《燕儿飞过河》等歌曲。

在“起歌堂”环节,新人摘掉盖头,致谢众人,感谢大家来唱歌捧场。大家客套一番后,闺蜜中一人先领唱,唱一些喜庆热闹的内容。随后,新人与闺蜜对唱,闺蜜则唱歌赞美祝福新人。

“起歌堂”结束,就进入时间最长的“歌堂赛歌”环节。闺蜜们以对唱的形式,打闹嬉笑,施展才艺,骂媒人,相互比嘴功,好不热闹。对唱结束后,坐歌堂则进入最后一个环节“撤歌堂”。朋友们齐唱一曲送行的歌后,就把新人送回房休息。


与时俱进 歌词增删贴近生活


作为流传千年的民俗活动,在三庙当地,合州“坐歌堂”仍然有着强劲的生命力。戴花村村委书记何波介绍,今年2月份,村里一户人家嫁女儿,就组织了一场“坐歌堂”。“唱了一两个小时,村里一大半人都去‘凑热闹’了,特别欢乐喜庆。”

与最初有笑有泪、有夸有骂(骂媒)的“坐歌堂”相比,为适应社会发展,更好贴近人民生活,如今的歌唱内容有不少调整改动。主持推进歌词增删工作的便是何波。“主要是把歌词里面的一些老话、土话‘翻译’成年轻人能够听得懂的语言。”何波介绍,当好“翻译家”的同时,他也负责“把关”,删掉歌词中的一些粗话,让“坐歌堂”能更好地被年轻人接受、喜爱。

如果把“坐歌堂”这一民俗活动比作一棵枝繁叶茂、硕果累累的大树,修剪不合时宜的枯枝败叶时,何波也不忘施肥浇水,让大树不断生出新枝。为丰富“坐歌堂”内容,何波走访村里老人,与他们交流对话,搜集还未被整理归纳过的歌词、小调。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,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十多首“新鲜”的歌曲小调,包括《四季豆》《去婆家》等。“这些歌曲都表达了新人离开父母的不舍,对婚姻生活的憧憬、忐忑,能够引发大家的共情,有很好的传唱基础。”何波表示,今后他也将继续搜集、整理“坐歌堂”的歌词、曲调,让这项民俗活动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机。



根据合州“坐歌堂”改编的文艺节目亮相区内各大舞台



创新求变 更好传承民俗文化


2014年,合州“坐歌堂”被列入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是合川区第二个民俗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成为“非遗”也给“坐歌堂”的传承发展带去了新机遇。

三庙镇率先组织了“坐歌堂”传习班,班上共有13人,大多是机关干部,也有几位专业的音乐老师。遇到钓鱼城旅游文化节、三庙镇迎新文艺汇演、元宵晚会等活动,该传习班主动编排节目、组织表演,在各大舞台展现“坐歌堂”的独特魅力。

为保护传承“坐歌堂”,区文化馆也积极行动、创新求变,根据“坐歌堂”中原有的曲调编写了原创音乐作品《石榴叶子吹》,将朗朗上口的词曲、精心编排的舞蹈与新媒体、短视频相结合,丰富“坐歌堂”的表现形式。据悉,该节目还入围了2023武陵山原生民歌大赛决赛,在更大更广的平台展现了合川民俗之美。

“如今,合州‘坐歌堂’的非遗传承人年岁已高,为让‘坐歌堂’的歌声继续传唱下去,我们将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,同时在推动这一民俗活动规范化、市场化的道路上积极尝试,努力作为。”何波坚定地表示。


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