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合川新闻 > 本地资讯 > 正文

合川区君陶学校“红色摇篮”育人实践:以爱育爱 向光而行

发布日期:2025-11-12 09:29

合川区君陶学校“红色摇篮”育人实践:以爱育爱 向光而行

42ec5b587505690b2f633a16eadd168b

青砖灰瓦间古韵悠然,光阴流转中薪火相传。合川区土场镇,有这样一座祠堂式老建筑,当地人称之为周家祠堂。1938年,革命教育家赵君陶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周恩来、邓颖超安排,在周家祠堂创办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,7年时间收养了800余名战区难童,“直三院”被誉为“国统区的延安小学”。

微信图片_20251107100709_1609_4.jpg
▲“君陶学校红领巾小小讲解团”讲解员介绍“直三院”的故事

86年后的今天,合川区君陶学校接过历史的火炬,将红色基因、乡土情怀与时代精神,熔铸成“以爱育爱”的文化主题和“君陶立品、厚土植爱”的办学理念,构建“红摇篮·爱未来”党建品牌,回答了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的时代之问。

走进合川区君陶学校,学校历史长廊、保育院旧址展厅、“党的孩子”主题墙、“直三院”儿童画串成红色基因链,可谓“一步一故事,一物一课堂”;“红领巾小小讲解团”常态值守“直三院”旧址,以清脆童声年复一年为访客讲述《烽火摇篮》的历史,年接待访客1000余人次;党员教师组成的“红烛先锋队”步履不停,结对留守儿童、开发红色课程、携党史故事走进学生家门,以点滴行动点亮孩子们的心灯;学校还联合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党支部,开展每年一次的结对帮扶活动,通过“红星成长护照”记录公益足迹、“红爱之星”徽章激励学生成长,让红色基因成为可感、可见、可续的成长养分,实现“被爱—知爱—传爱”的闭环。

微信图片_20251107100708_1607_4.jpg
▲君陶学校开展读书分享会

课程是传承的载体,更是爱的具象。合川区君陶学校通过课程立品,把“爱”写进教案、写进田间、写进童年记忆,实现国家课程乡土化、校本课程君陶化、社团课程项目化、成长仪式课程化。

数学课上,孩子们俯身测算农耕基地的面积、产量;语文课上,《烽火难童的家书》让文字浸润家国体温;美术课里,孩子们用画笔描绘“直三院”的红色历史;音乐课上,师生同唱《保育院院歌》……学校还将《直三院故事》融入课表,引导孩子把红色文化、校训写成条幅、刻成橡皮印章,通过“农乡乐”劳动课将教室“搬到田埂上”。此外,学校社团课程也如百花绽放、精彩纷呈:“绳彩飞扬”跳绳队和田径队勇夺区级比赛冠军;“红陶话剧社”排演话剧《君陶情》,让红色历史可感、可触、可再创造;“艺韵传承坊”的学生把彩纸做成缤纷的各色花朵,扮靓乡村景色;“爱己小屋”里的色彩游戏、情绪曼陀罗为儿童减压……而入学礼上的拜师、成长礼的拉练、毕业礼上的感恩,则让每一次心跳都与家国同频。

活动是爱的延伸,更是成长的舞台。合川区君陶学校的各类活动尤其丰富:“家风故事会”上三代同堂;运动会上传统与现代交织;“君陶成果荟”中家校社共赏童心之作;党员教师的“暖冬关爱”走访;学生手写春联福字温暖乡邻;主题队日里“小先生”自编红色微课,走进社区讲述峥嵘岁月……学校更是注重实践育人,将课堂搬向广阔原野:在“乐土农场”认领责任田;让锦鲤、蓝莓、柑橘基地当“第二课堂”;汽车配装车间体验“智能制造”,“君陶少年”步履坚定,行走在真实的泥土与工厂里,走出了自己的风采。

微信图片_20251107100708_1606_4.jpg
▲君陶学校将劳动课搬到田间

在时光里精耕细作,沃土之下,自有果实悄然长成。近年来,合川区君陶学校获评“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“合川区书法特色学校”“合川区跳绳特色学校”,获区级以上奖励近20次;学生区级以上获奖人次两年增长160%,体质达标率96%;24名教师近三年市级课题结题1个,区级课题3个,发表劳动教育论文案例12篇,开发校本教材7册;家长积极参与共建,周边农耕基地、养殖场、蓝莓园主动对接,形成“家校社”劳动教育生态圈,资源链、价值链、情感链三链同频。

86年,合川区君陶学校以行动作答:乡村从来不是教育“洼地”,而是孕育希望的沃土;红色基因不是口号,是融入血脉的“活法”;“以爱育爱”亦非标语,它是课堂上的每一次启发、田垄间的每一滴汗水、成长中的每一个拥抱。“直三院”的光,从1938年的烽火中燃起,照亮2025年的晨曦,也必将辉映更远的未来。合川区君陶学校将在这抹光芒的指引下,继续传承红色基因,让“以爱育爱”的理念浸润日常,在平凡的课堂与真实的成长中,书写乡村教育朴素而坚定的未来。


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