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合川区小沔镇悠悠渠河畔,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悄然漫过酒厂的青砖黛瓦,一个身着工装的身影已在酿酒车间里忙碌穿梭。他时而俯身,专注查看糟醅发酵的细微变化;时而轻轻捻起几粒高粱,置于指尖细细端详;时而又对着蒸馏设备的仪表盘,凝神调试,目光如炬。此人便是重庆市合川区渠河酒厂质量负责人、“小沔陆氏咬糟酒酿造技艺”第四代传承人,第五届合川工匠——陆昌建。从17岁追随父亲踏入酿酒之门,到如今成为传统技艺的坚定守护者与行业创新的引领者,他以25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,于这方寸酒坊之中,精心酿就了属于自己的匠心人生。
▲陆昌建检查糟醅温度
守正:四代传承,精研“老手艺”
“我们家的酿酒手艺,自曾祖父卢庭生起便一脉相承。1957年,爷爷投身合川酒厂;1977年,父亲接过爷爷的接力棒。2000年国企改制,父亲买下酒厂;而我退伍归来,便一头扎进了这片酒香四溢的天地。”谈及家族与酒的深厚渊源,陆昌建眼中满溢温情。出身酿酒世家的他,童年记忆里尽是酒厂那醇厚的粮香与馥郁的酒香。放学后,他常趴在酒坊门槛上,饶有兴致地观看大人们翻粮、拌曲、蒸馏,空气中弥漫的甜糯香气,早已在不经意间种下了他一生坚守的种子。
2001年,21岁的陆昌建退伍返乡,正式入职渠河酒厂,从最基础的“泡粮工”开启酿酒之路。“泡粮乃酿酒之首步,亦是最需耐心的关键环节。”他至今对父亲传授的第一课铭记于心:泡小红豆高粱,必须使用75℃的热水,且搅拌需分三次进行——下班时均匀搅拌一次,夜里值班师傅巡查时再搅一次,次日上班还得翻搅一次。“水温差一度,搅拌少一次,高粱吸水便会不均,后续蒸出的粮便会夹生,酒的口感也将大打折扣。”为精准掌控水温,他将温度计时刻揣在兜里,每隔半小时便去测量;为熟悉高粱状态,他反复用手触摸、用嘴品尝,直至仅凭手感便能精准判断水分是否达标。
在传统“咬糟酒”酿造过程中,糖化环节一直是酿酒人的心头痛。往昔依靠自然环境保温,每逢阴雨天,温度难以提升,糖化效果欠佳,酒质亦不稳定。“爷爷那辈人遇上坏天气,只能守在糟堆旁,整夜烧柴升温。”陆昌建为此不断思索、反复试验,大胆引入恒温箱,采用分层控温技术,将糟醅温度精准调控在适宜区间发酵。此举成效显著,“咬糟酒”合格率从往昔的85%跃升至98%以上。
求新:敢闯敢试,赋能“老技艺”
2015年,酒厂遭遇发展瓶颈:传统蒸煮设备能耗高、效率低,每月仅燃气耗成本便占生产成本的15%。“长此以往,酒厂恐难维系。”陆昌建顶着重重压力,提出引进“蒸煮斧”技术,却遭老工人们一致反对:“祖祖辈辈皆用大蒸锅,这新设备若搞砸了,酒的味道变了可如何是好?”为说服众人,他率技术骨干奔赴外地酒厂考察学习,归来后又在车间搭建“试验台”,以小批量高粱进行对比试验。结果表明:传统蒸锅蒸煮一批高粱需4小时,耗燃气80立方米;而“蒸煮斧”仅需2.5小时,耗燃气50立方米,且蒸出的高粱更为均匀,出酒率还提高了5%。眼见为实,老工人们终于打消顾虑。如今,“蒸煮斧”技术已在酒厂全面铺开,每年为酒厂节省能耗成本近10万元。
在产品创新方面,陆昌建更是不遗余力。过去,酒厂主打高度高粱酒,受众群体主要为中老年人。“如今年轻人不喜高度酒,我们得让‘老味道’吸引新顾客。”陆昌建毅然决定改良传统“红茅烧”露酒酿造工艺。那段时间,他每日需品鉴20多杯酒,舌头被酒精刺激得麻木,连吃饭都尝不出滋味。妻子心疼不已,劝他适可而止,别伤了身体。他却坚定摇头:“酒是要进顾客嘴里的,容不得丝毫马虎。”
2020年,改良后的“红茅烧”露酒一经上市,便凭借其酸甜绵柔的独特口感,迅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。同年,陆昌建推动酒厂建成全自动灌装线,不仅灌装效率提升3倍,更通过标准化灌装确保每一瓶酒的容量、酒精度精准一致。他还为“红茅烧”注册专属商标,设计融入渠河元素的精美包装,让老品牌焕发出全新魅力。如今,酒厂产品不仅在合川本地畅销,更远销重庆主城,年产值亦实现大幅增长。2024年,陆昌建精心打造的38度“红茅烧”酒获评第十四届渝、湘、鄂、赣、闽、桂、滇、粤酒类质量检评金奖。
从青春年少的意气风发,到中年沉稳的成熟练达,陆昌建将25载悠悠岁月,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酿酒事业。他守着一口蒸锅、一堆糟醅,以匠心传承古老技艺,用创新点亮光明未来。在他心中,获评工匠,不仅是对自身的高度认可,更是对传统手艺的有力肯定,对事业执着精神的崇高褒奖。“如今,只要听闻哪里有美酒,无论路途多远,我都要去品尝一番;何处有新工艺新技术,我都必定前往学习。唯有不断学习,持续寻找自身差距,在守正基础上不断创新,方能行稳致远。”